English

金融风暴 无法在爱沙尼亚登陆

1998-09-19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驻明斯克记者 田晓军 我有话说
世纪纵横

金融风暴无法在爱沙尼亚登陆

本报驻明斯克记者田晓军

在金融风暴席卷整个俄罗斯大地、独联体各国无不受其影响的今天,波罗的海岸边的爱沙尼亚却一枝独秀,展现出良好的经济发展前景。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爱沙尼亚不仅摆脱了原苏联模式的束缚,而且,还创立了具有爱沙尼亚特点的经济发展模式,其经济发展模式已引起越来越多经济学家的关注。

强硬的货币政策

强硬的货币政策是爱沙尼亚保持经济稳定的金钥匙。苏联解体后不久,爱沙尼亚就停止了卢布在国内的流通,卢布被新的爱沙尼亚克朗所代替,同时政府规定以1德国马克兑换8爱沙尼亚克朗的汇率同德国马克强行挂钩,6年来爱沙尼亚克朗同马克的汇率没有任何变化。爱沙尼亚法律规定,如果没有相应的硬通外汇或等价物,中央银行无权多发行一个克朗。另外,国家法律还规定不允许批准含有赤字的财政预算,政府要尽最大可能保持收支的平衡等。正是在这种强硬的货币政策下,投资者逐渐确立了对爱沙尼亚货币的信心,为外资的大量流入创造了条件。据统计,爱沙尼亚是去年吸引外资最多的中东欧国家之一,人均获外来投资600美元,在中东欧国家排名第二。外资的大量流入给该国经济注入了极大的活力。

另外,由于连续6年经济政策的连贯和汇率的稳定以及其优越的地理位置,爱沙尼亚首都塔林已成为波罗的海沿岸又一个正在崛起的金融中心,不仅是西方向波罗的海三国投资的金融枢纽,而且还是西方与俄罗斯西北部各州贸易的桥梁,其前景十分可观。

将民族工业推向市场

爱沙尼亚政府十分重视民族工业的发展,从政策和法律上都做了一系列的规定予以扶持。但是,爱沙尼亚又没有采取限制进口等被动保护民族工业的做法,而是在给予民族工业一定政策倾斜的基础上,将其推向市场,让民族工业同进口的产品同台竞争,而对于那些不能适应形势、长期亏损的企业则严格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让其在竞争中自然淘汰,国家不为亏损企业背包袱。经过几年的发展,民族工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了脚跟,其国产品已远不同于原苏联时期,无论是从包装还是从质量上都同进口产品相差无几。近年来爱沙尼亚还涌现出了许多大的出口企业,爱沙尼亚生产的食品大量出口西欧已是很平常的事。据统计,目前爱沙尼亚贸易结构中,65%的贸易是同欧盟国家进行,可见其民族工业在市场竞争中不仅生存了下来,而且还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经济政策宽松和开放

爱沙尼亚是一个只有150多万人口的小国,资源贫乏,国内市场狭小。爱沙尼亚政府认为,只有经济政策的充分自由和开放才能使其快速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因此,爱沙尼亚政府大力推行市场经济,减少行政部门对经济过多的干预,充分运用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

爱沙尼亚政府制订了一系列的措施吸引投资,在税收方面对外国投资者多方优惠,减少投资审批的手续和时间,还给予外国投资者在爱沙尼亚购买土地的权利。透明开放的经济政策以及多方的优惠,使投资者免去了对政策是否会长久和稳定的担心,绝大多数外国投资者对爱沙尼亚的投资前景看好,并继续将其投资的重点放在工业等需要长期投资的部门。据统计,近50%的外资投向工业领域,贸易和交通分别为24%和12%。在当今世界金融危机影响下,西方投资者一再减少对东欧国家的投资,甚至从许多国家纷纷撤资,但爱沙尼亚的外资流入依然如故。

爱沙尼亚国内生产总值继去年以10%的速度增长后,今年预计仍将以较快速度增长。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摧毁了一些国家的经济奇迹,但是,爱沙尼亚却在这场风暴中显示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特点,爱沙尼亚经济上的一些具体做法及其经济发展模式已引起越来越多经济界人士的关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